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专题 > 身边的共产党员 > 正文

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2017-07-19 



  有过急重症就诊经历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如果稍稍回顾一下曾经的就诊经历,会发现急危重症病人绝大部分由急诊而入,由重症医学科而出,入时病情危急——“看着不行了”,出时病情稳定——“再恢复几天就好了”。

  一入一出,关乎生死!生与死又如此多变。这入口与出口,就是医院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在大象彩票,把守这“生死之门”入出口的,就是该院急救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的总称)主任李茂琴。

  “技术过硬,才能守得住这扇门”

  急救医学中心是一个特殊的“战场”。意外伤害、严重创伤、大手术、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的病人,需要心肺复苏的病人,心、脑、肺、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的病人,各种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的病人……

  这样的急危重症患者,他们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常常徘徊在生死之门前,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过硬的技术,随时准备投入紧张的战斗。正如李主任所说:“技术过硬,才能守得住这扇门”。

  器官支持技术一直是李茂琴的强项。在技术创新领域,她一直身先士卒,先后完成《血管活性药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内脏灌注的影响》、《肺复张策略对急性呼吸窘综合症的影响研究》、《机械通气在危重症中的应用》、《不同压力水平的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影响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并分别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淮海科技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

  在李茂琴的带领下,该科先后开展了血流动力学监测、氧合功能监测、PCT对感染的监测、重症超声监测等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其中独立开展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困难气管插管,独立进行床边血液净化术(连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血浆置换、血浆分离吸附,及不同方式组合等,为各种危重症患者,特别是重症肝肾衰竭患者救治新技术)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等技术,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水平,其呼吸机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更是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得到了广大患者和相关专家的认可,荣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近两年,急救医学中心在肾脏疾病替代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李茂琴主持的“组合式人工肝在非病毒性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技术项目获评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此外,该院开展的低温治疗在全省走在前列,重度脑损伤患者进入ICU后20分钟内身体温度可降至34摄氏度以下,在5-7天时间内可让受损脑组织保持低温状态,保护受损器官。

   “只要有希望,绝不放弃”

  对李茂琴来说,ICU里的每一位患者都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她亲手参与创造了ICU这块生命的绿洲,那么走进这绿洲的人,都应当带着健康和希望走出去。

  很多时候,市中心医院的急危重症患者都是从周边地区转院而来,病人和家属都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这里。面对他们期待的目光,李茂琴只有一句话:“只要有希望,决不放弃!”

  作为科室主任,李茂琴常常身先士卒,守护在病人床边,仔细监测每项指标,准确判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及时有效地处理每个问题,有效地降低了严重多发伤、危重型中毒、严重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各种危重病的死亡率。尤其在医院开展淮海经济区首例肝脏移植期间,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成功,她和几位医生护士夜以继日监护患者,一直守护到患者度过危险期。

  ICU是危重、急诊病人抢救治疗的重症加强病房,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生死难卜,而他们的家属却无法见到患者,只能在门外苦苦守候,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李茂琴因此特别重视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沟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朋友的身份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谈,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对科室职工的要求。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真诚沟通,全力施治,拒绝接受患者的任何馈赠,这是李茂琴的行医理念。

  “这个科室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非常强,医生必须在患者送来急诊和ICU后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迅速进行抢救,因此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必须独当一面。”李茂琴说:“所以我常说,急救医学中心是我们医院的一支‘特种部队’,现在,我们这支部队正在向技术更精良、设备更先进、分工更专业的目标前进。”ICU由原来的内科、外科两大治疗方向重新划分为五大类治疗方向——呼吸重症监护、心脏重症监护、肾脏重症监护、神经重症监护以及消化营养重症监护,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趋势,也将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向精品学科、医疗技术向精湛技术、医学人才向专家名医的转变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