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科介绍 >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 正文

科室名称

急诊医学科

科室介绍

大象彩票急救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

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


 


急诊医学科

    大象彩票急诊医学科承担着徐淮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急救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曾先后获评江苏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徐州市行业首选品牌,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现拥有急诊重症监护病床8张,急诊病房床位40张,急诊观察床位20张。现有固定编制专职医生30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17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2020年成人急诊门诊量逾12万人次,抢救超过8千人次。
   
特色优势及特色
     急诊科布局合理,开放了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科急诊,同时急诊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24小时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急诊科与各临床科室紧密协作,建起了完备的快速应急体系与急诊绿色通道:包括由急诊和心内科联合成立的冠心病抢救绿色通道,急诊和骨科、胸外、脑外及普外科联合成立的多发创伤抢救绿色通道,急诊和介入科、神经内科联合成立的脑卒中抢救绿色通道等十余种绿色通道,为救治心搏骤停、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多发性创伤、中毒等急危重病人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院前急救(120)——急诊抢救——急诊PCI、溶栓、手术等——重症监护——普通病房“一条龙”的危重症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尤其是在2014年11月急诊医学科联合心内科、呼吸内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影像科等优势学科挂牌成立了“徐州市胸痛中心”,2016年挂牌成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通过多学科及基层医院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和流程优化,实现了对高危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同时胸痛中心还肩负对联体医院医生进行胸痛急救规范化培训的重任。“胸痛急救网络”以胸痛中心为支点带动区域内几十个甚或几百个基层医院共同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分级救治、协同救治并举,建立区域救治新模式。急诊绿色通道对包括“三无”患者在内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急诊科的治疗项目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急性胃炎、肠炎、创伤等各科常见病的急诊诊疗以外,还包括了各科危急重症的抢救,包括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内外科急腹症、高血压危象、内分泌危象、急性心衰、肾衰、呼衰、各种休克、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急性中毒、昏迷、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诊抢救以及溺水、中暑、电击、蛇咬伤等生物、理化损伤的急诊救治。重症医学单元则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治上有丰富临床经验。学科形成了以循环支持治疗技术、呼吸支持技术、营养支持技术、镇静镇痛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神经功能监测为核心的常规技术。在脓毒症综合治疗、ALI/ARDS综合治疗、复苏和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各种重度中毒治疗,ICU院内感染防控、围术期预处理的器官保护、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等重症医学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急救医学中心之重症医学科


1、专科基本情况:

  大象彩票重症医学科的前身“ICU”成立于1992年,是全院综合性重症救治科室。是国内较早成立独立的ICU之一,经历20多年的发展,已由初建时6张床发展至现今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93张床的综合性ICU,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代化ICU标准,病区为层流洁净恒温病房,配有负压和正压病房,布局合理。大象彩票ICU是2004年首位ICU的徐州市临床重点专科,是徐州市首位并至今的重症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的单位,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医学院和扬州大学医学硕士培养点,是一支由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导,朝气蓬勃,年轻进取,专业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在读一名,硕士28名,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8人、主管护师27人。科主任同时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病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分会常委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室拥有先进设备达3000万元,治疗流程规范、医护技术力量雄厚、监测系统先进的、一流的技术和护理质量为一体的科室。重症医学科多次参与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抢救,如:O157大肠杆菌感染、SRAS、HINI、H7N9、新冠等重大疾病灾害; 7.16重大车祸事件、12.12丰县校车事件、连霍高速连环追尾重大公路交通事件、丰县爆炸事件等的抢救工作,成功救治患者,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扬,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徐州中心医院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接收相关市县转诊患者,病例数众多,医疗资源丰富,我院重症医学科在本地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整体医疗水平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

2、技术优势: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重症医学科陆续引进了一大批现代化仪器设备,开展重症医学科必备的各项技术,为患者享受优质服务提供了基本保障。重症医学科平均每年收治危重病人数2800多例,包括各种休克、严重感染,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创伤多发伤、严重中毒,重大手术后,产科重症等急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收治危重病种齐全,开展临床技术全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不仅完成一般科室规定的专科技术项目,同时常规开展规定的重点科室技术项目;本专科对危重患者多器官功能的监测及支持治疗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如循环支持(起搏、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包括SWEN-GAZE导管和PiCCO导管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体外膜氧合等)、呼吸功能支持(经皮气管导管导入术,机械通气支持及床边呼吸功能监测,危重病人氧代谢监测,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俯卧位通气、NAVA通气技术、高频通气技术)、脑功能支持(脑代谢和颅内压监测、超声脑功能检测、亚低温脑保护等)、肝功能支持(人工肝、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分离吸附等)、肾功能支持(连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等),血气和电解质乳酸的监测和各种中毒抢救等。其中《组合式人工肝在非病毒性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层血液净化技术在高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应用》、《经皮气管导管导入术》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APRV在成人ARDS的临床应用》、《床边血液净化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应用》等获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机械通气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获淮海科学技术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肺复张策略对急性呼吸窘综合症的影响研究》获淮海科学技术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对于ARDS、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支持、多发伤、中毒等患者的抢救治疗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特色及临床应用情况:

  我科各级医师均能熟练地进行高级生命支持(ACLS)、动静脉穿刺置管术、闭式引流术、临时心脏起搏等技术,且能迅速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各种困难插管、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气管切开术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有创或无创的机械通气技术和各种新型通气模式(俯卧位通气、NAVA通气技术、APRV、高频通气技术)对危重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应用各种新型通气模式治疗和呼吸力学监测是我科开展多年的临床研究项目。

  自2000年开始在重症感染患者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用CRRT技术。并逐步完善和规范,每年开展CRRT治疗450-500余例,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成功率近90%,并不断开展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分离吸附等血液净化技术在各种重症疾病中的应用,如Sepsis、各类急性中毒、急性重症胰腺炎、肝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溶血及重症肌无力等。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技术已成为我科常规生命支持技术,建立有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技术队伍,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穿刺置管和开始支持治疗。曾成功抢救多例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并成功联合ECMO抢救爆发性心肌炎和急性严重心肌梗塞致心源性休克患者。

  我科从2012年开展ECMO技术,主要将该技术用于心脏疾病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和顽固性休克的体外循环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经达20余例患者,我们已经逐渐培养和锻炼了科内的ECMO技术团队。

  近年来逐渐建立“教学、医疗、科研”三位一体的重症医学学科体系,参与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徐州医学院本科教学和硕士生培养工作,2012年创建徐州市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有较好的科研实力及较好的科研条件。多次参与国内大规模前瞻多家临床中心试验及国际机械通气调查,近三年获省市级在研课题项目5项,总研究资助经费近40万元。在感染性休克、ARDS救治、多器官功能不全、临床营养、肠粘膜屏障与感染、镇痛-镇静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及一定的水平。 多次参与省内外内重症医学讲座及论文交流等,承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承担了徐州市卫生局举办的急危重症培训班的所有工作;并注重与同级医院相互交流,对相关专业新进展和热点问题的跟踪,同时积极参加基层医院的帮扶活动,举办面向基层《急救技能和危重病抢救知识和技术》培训5期,接受县级等医院的医师进修学习,在本地区本专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大象彩票ICU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国内学术交流,并且主办危重症护理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期,徐州市重症医学护理专科资质培训班10期,使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院的重症医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某些诊断和治疗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同步水平。




专家团队:

 


   朱军  急救医学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1997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急诊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学组成员,徐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急诊医学专业。擅长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休克、中毒、创伤、心搏骤停等内外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对心肺复苏及复苏后心脑功能不全的治疗具有较深的研究。参与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参编《急危重病临床救治》著作一部,发表省级以上医学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华系列核心期刊5篇。

     咨询电话:18012018271



高忠  主任医师

熟练掌握急救理论和技能,对各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尤其擅长各种急、危、重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抢救治疗。

联系电话:18952171796


  王晓猛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15年,多次参与我市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长期从事科室教学秘书及带教工作。2003-2008年度,徐州市红十字会系统优秀会员。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师从中国重症超声先行者、北京协和医院王小亭副教授学习重症超声技术。获2014年度“北京协和医院优秀进修医师”奖。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成员、培训师;中国冷静研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及《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省内第一批参加及获得WINFOCUS(世界重症超声联盟)培训认证;《江苏省重症医学专业三基培训教材》编委。2014年度,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第一名)。2014年度大象彩票“三新业务”一等奖。2014年,曾参与《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和《参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作用研究》等大型临床研究。现负责徐州市科技局课题一项。、《神经重症监测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已出版)编委、《重症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浙江大学出版社,未出版)编委、《重症超声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未出版)编委。已发表论文5篇。
专业方向:血流动力学治疗、神经重症及重症超声。
咨询电话:18952179333




    李夫民 主任医师 医疗组组长

    全科医师导师,徐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1993年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从事急诊医学专业至今,深造于世界顶尖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曾在上海市急救中心培训学习,到北京朝阳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参观学习,2010至今已6次参加了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时任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主办的“首都急诊医学高峰论坛",2013、2014年又分别到成都和西宁参加了第16、17届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熟练掌握目前世界上最新的急救理论和技能,对内科系统各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尤其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以来主编专著一部,在省级及国家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两篇,中华医学会杂志一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参与徐州市科技局课题一项并获奖。


邢刚 主任医师
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就职于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1997年曾参加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全国急救医学培训班的学习,1999年晋升为急诊外科主治医师,2009年晋升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于急诊多发创伤危重病的救治以及急腹症的诊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近十篇。 

联系电话:18952170458


胡献礼 主任医师

1993 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从事急诊医学专业至今,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进修深造,熟练掌握急救理论和技能,对各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尤其擅长各种急、危、重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抢救治疗。

联系电话:18952171813 


                                                          



李磊 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会员,从事急救及全科工作15年,接诊患者6万例。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做一个合格的高水平医师”为追求,擅长危重急患者的抢救,擅长全科治疗及疑难杂症的处理。发表论文多篇。2007年获“徐州市青年岗位技术能手标兵”称号。

联系电话:15351687779

 




刘申修       副主任医师

1988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从事儿科及内科急危重症的临床工作20余年,1996年在上海新华医院进修一年,并多次在上海、南京等地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态,具有丰富的理论与临床工作经验,特别擅长于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及救治。

联系电话:18952170569